Exhibition - KRASNUCHA

Leto

2025/04/21

Categories: Life Tags: Life

Krasnucha–这片如今看来生机寥寥的区域,在上个世纪,曾是象征着苏联工业化与社会主义进入立陶宛的敲门砖。毗邻其西边的 Vilkpėdė 有着立陶宛的第一座立交,以及第一座火力发电厂,从这里,它们将暖气与柏油路带入了这座城市,让当时的人们不必在冬天还得出外砍柴,烧煤取暖;让当时的人们看见了这个国家的第一幢大厦与其之后的高楼耸立;也让人们对于苏联——这一所谓的“野蛮人的政府”,产生了爱恨交织的伊底帕斯情节——人们在理解其贡献的同时,也看到了随之而来的压迫与文化抹灭。

这个展览,Krasnucha, 其实是由一位在当地展会做志工的朋友推荐我参观的,而要不是因为她的推荐,我可能一辈子也看不到这个展览,为什么呢?说白了,理由其实很简单:根本不会有任何人会想来 Krasnucha!当地人对此地的印象是在苏联解体后的90年代,曾经一度黑帮盛行,甚至脱离了市政府的管理,成为了一片真正的无政府主义乐土–至于安定下来,那也是2010以后的事了–在过去,这里的路上曾停放着各种偷来的汽车;妓女,酗酒者,与流氓也会在俱乐部外喧哗打闹;任何有钱一点的人家(其实也不过是那些家里能够负担装设电话的人)都会被小偷与混混“重点关注”一下:偷盗,剪断电线,和拿石头砸窗等犯罪事件等皆不在话下。

但这里也曾生机勃勃–当地人管这些观光客从来都不会踏足的区域叫“沉睡的城市”,如 Vilkpėdė(实际上就是 Krasnucha 的正式称呼)Fabijoniškės, 与我现在所住在的 Naujininkai 等地。或许在外人眼中,这些地方没有老城区那样厚重的历史底蕴;没有华美的建筑;更没有那种惬意的舒适感;但这些地方实际上才是大部分老百姓们的生活——那些为人诟病,阴暗,肮脏,且灰沉沉的模板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泥地里的停车场,树林,与游乐场消遣的是孩童们的夏日时光,与那些父母下班回家的疲惫;如今,老人们聚集在超市,报亭,与公车站前说着俄语;年轻的情侣们在他们父母那代就存在的公园中漫步;放学的小朋友们也仍搭着公车,回到他们的家,他们父母的家,同时也或许是他们祖父母的家。

现在看来,这些被年轻一代视作反乌托邦主义的建物,放在过去的语境中检验实际上是非常乌托邦的——是“现实中没有的地方,一种理想的,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过去住在木屋里的人们看着苏联建筑师用大胆先锋的设计表现了他们对联盟未来的畅想,与建造理想社会的渴望,这便是一种新气象,于是人们便有了对于幸福的盼头。

这些建筑不可谓不高明,因为他们始终是意识形态的利器。其中的“纪念性”是公共建设与集体建筑的天然属性,它与人类的自然尺度完全脱节,正如希特勒1938年时在慕尼黑建筑展所述的:“每个伟大的时代都会在建筑中找到其价值的最终彰显。人们在时代中经历伟大,也会用外在形式去表现这种伟大。” 也正如柯布西耶所述的"Colossus"(巨物)概念一般——布尔什维克主义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尽可能的大:最大的项目,最大的原理,最大的…… 这种绝对超出人类自然本质的高大与力量感便是苏联建筑所呈现的,也是时代的一种期待。This is the essence of Homo Sovieticus.

>> Home